google.load("prototype", "1.6");

Sunday, April 8, 2007

解析'网络"社会化

毫无疑问,互联网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正在上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不知不觉中,它已经在悄然推动着自身的社会化征程。也许有一天,虚拟的网络真的会幻化为“网络”社会,那么,究竟是谁在操纵着这一切呢?http://sisea.blogspot.com/
以“六度分隔”为“经”

“六度分隔”理论不仅揭示了互联网的宿命与神奇,它的进一步应用也定将写就一部互联网的社会化发展史。如果我们将来也可以为“网络”社会画一张地图,那“六度分隔”理论就是这张地图上的“经线”。http://sisea.blogspot.com/
什么是“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我实在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对于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朴素的描述也许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所以可以暂且这样来描述它:六度分隔即是说“在人际脉络中,要结识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间最多只需通过六个人就能达到目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布什、克林顿,还是你心仪已久的黛安娜、恩雅、杜拉斯,你只需通过六个人就一定可以结识他!

这个玄妙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的。1967年,米尔格伦设计了一个连锁信实验。米尔格伦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他在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所有的参与者在收到信后均照此办理。最终,所有的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均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于是,他验证了自己的假设: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建立联系,并且他们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无论是美国总统与威尼斯的船夫,还是热带雨林中的土著与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这便是最初的“六度分隔”理论雏形。

这一看似简单却又非常玄妙的理论引起了各界学者们的关注,经研究发现,很多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包括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哲学。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关于通讯与信息传递的理论革命之后,当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社会学家与数学家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来验证“六度分隔”理论。http://sisea.blogspot.com/

2001年秋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瓦茨(Duncan Watts)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利用Email这一现代通信工具替代米尔格伦的“信件”,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六度分隔”的实验。瓦茨教授建立了一个名为“小世界”实验网站,终点是分布在不同国家的18个人(包括纽约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亚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位图书管理员等等),志愿者通过这个网站把电子邮件发给最可能实现任务的亲友。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均在六步以内就传递到了目标!在1年多时间里,总共有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这项实验,这一实验的结果不仅使“六度分隔”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更向人们揭示了它另外层面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将会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150法则为“纬”http://sisea.blogspot.com/

网络的社会化,即使其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网络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优化提升,而只有遵循150法则——这个提炼于现实社会关系的法则,“网络”社会才会更加贴近现实社会。在“网络”社会的地图上,150法则无疑就是“纬线”。

什么是“150法则”(Rule Of 150)?用最简单的话描述150法则就是:“150是一个统计出来的人际关系网络数目极限”。用过MSN Messenger的人如果留意的话,就可以在“帮助”一栏中看到这一法则的应用,它写道:“最多可将 150 位联系人添加到您的名单中”。
“150法则” 最早可以溯源到《The Tipping Point》,作者马尔肯.格拉韦尔德(Malcom Glaweld)在《The Tipping Point》中则把150法则形象定义为:150就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你不会感到尴尬的人数最大值。他在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时,他们就把这个群体分成两个,各自发展。http://sisea.blogspot.com/

150法则的提出者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说:“看起来,我们的神经系统或学习能力有着某种先天性的限制,使我们的沟通能力限制在一个大致的平均范围内,就像人类的思维能力不能同时理解7种以上的事情一样。……150这个数字看起来是我们人类真实社会联系中的个体的最大数目,这里的‘有社会联系’指的是我们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换言之,它就是你偶然进入酒吧时,那些开口邀请你喝一杯而你不会觉得唐突的人。”
邓巴认为这一法则和人脑的进化程度有关,如果社会圈子的数量增加,人脑的智力负担显然要呈现级数变化。Dunbar曾经提出一个模型方程,它以动物本身的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可以计算得到某种动物所拥有的活动群体的最大值。如果输入智人(现代人,Homo Sapiens)的比率,就会得到数值为147.8,约等于150。

所以,这个源于现实社会的潜规则告诉我们,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网络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应该仅遵的规则。

以“社会化软件”为轴
如果用一张地图来代替真正的地球,你一定觉得不可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社会化软件”为轴把这张地图做成一个地球仪,那末,你一定就会形象的看到存在于网络中的另一个“世界”。
社会化软件(Social software,下文简称SS)实质上就是把软件社会化。


其实社会化软件概念是在很久已前就已经提出的,但真正实现使用网络软件进行交流,则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早期网络中的社会化软件包括Email、Usenet newsgroups、Chatroom、Instant messaging、Bulletin boards、Multi-user games等,这些社会化软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完成了通讯交流的功能。随着“六度分隔”理论与150法则的渗透,最近,社会化软件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新一代的社会化软件包括UUfriend、Meetup、Blog、Wiki、wallop等,不仅功能趋于完善,而且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的通讯到群体的网络协同作业,以及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等众多方面。

新媒体研究专家毛向辉先生将社会化软件的功能分为核心四层:Identity;Portfolio;Commnication;ocial Network。在不同的社会化软件中,这四者的体现和侧重的程度不一样。Identity是个人的身份标识,它类似于用户的个人账号; Portfolio是电子档案的意思,即是对个人身份可信度的记录或描述。从某种意义说Identity是网络上数字符号的个体代表,而Portfolio则是实际存在的个体见证,像BLOG具有类似Portfolio的功能。Communication标识和实现了在社会化软件中人际之间可能有的互动形式和通道,Social network则是从总体上展现了以个体为出发点、以应用为体现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应用结构。

社会化软件中的基础是个人,所以如同在现实生活中要有明确的社会存在和身份识别一样,在目前存在的所有的SS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复杂的身份认证。但是对于“社会”意义而言,每个人除了带有更多信息的ID(包括Email, bio, ....),人们还需要更多信息建立信任,这包括社会对你的认可、声誉,还有你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在Identity基础上,还要有Portfolio,才能反映更“真实”的社会人。所以Blog或者它的变种会成为第二个层面的重要选择。在此之上还有通信,Communication。” http://sisea.blogspot.com/

讲到此处,你一定会想起QQ、MSN Messenger等IM(Instant Messenger,即时通讯软件),的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IM已经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极限,被认为是现代交流方式的象征。那末,它和有可能衍生“未来交流方式”的社会化软件究竟有无联系,又有何区别?
一般的说,我们看到的IM网络会是一个成熟的、附加了一定信誉信用的虚拟网络,只是大多数用户可能只用到了一层关系,即是简单地和自己的联系人进行即时通讯。
让我们来运用SN/SS的理论来研究IM,你会发现在其背后真正运营的是虚拟社会网络,而且这个网络超越了QQ等简单IM的强链接(strong ties),属于弱链接(weak ties)的范畴。

在社会化软件中,当你注册时,其程序模式几乎相同,但是在注册完成之后,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像使用IM那样立刻去搜索交友的对象,因为SS通常并不允许你对于数据库进行直接的搜索。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关系网络,也就是把同样是SS注册会员的人加入你的关系网络,这时候你就可以访问你加入关系网络的那个成员的关系网络中的所有成员了,其实与此同时,你也即是把已有的个人关系网转移到了网络中。

在SS中,决定你能否找到朋友的,不是整个数据库的总记录数,而是你个人关系网中成员的数量,以及这些成员关系网的数量。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即使SN的用户数量很少,也不会妨碍你和自己小圈子里面的朋友认识圈子中的其他朋友,而且这些朋友成为你好朋友的概率也并不会降低。http://sisea.blogspot.com/

所以,类似QQ、MSN、ICQ这些即时通讯网络都很有潜质切入这个市场——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现成用户关系网络,只需要加上传统交友网站所需要的诸如交友资料、交友搜索的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第二代交友网络了。

0 留言:

Post a Comment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2007-2023 乐天士 --您是第 位浏览者--↑页首
悦来客栈 by sisea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 License.